贵州
简称“黔”或“贵”,三国时,西南大部地区蜀汉*权占有。公元年,土著首领普贵以控制的矩州归顺,宋朝在敕书中有:“惟尔贵州,远在要荒”一语,这是以贵州之名称此地区的最早记载。
此后,“贵州”之名开始见*府公文、史书,但所委派普贵的官名却仍为“矩州刺史”,州名仍曰“矩州”。这既是历史上因语音误会而将“矩州”混淆于“贵州”的开始,也是现今贵州省名的最早来历。
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年)设置贵州承宣布*使,正式建制为省,以贵州为省名,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单位。
贵阳市
“贵阳”因城区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古代贵阳盛产竹子,许多地方以竹命名,因“竹”与“筑”谐音,故贵阳简称“筑”。明永乐十一年()置贵州承皇布*使,贵阳为布*使治所,民国24年()由贵阳县分设贵阳市和贵筑县。年为省辖市,辖领区、县时有变化。
六盘水市
六盘水是一个组合式地名。年,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国家计委和煤炭工业部经过调查对比,决定在贵州西部煤藏丰富的六枝、盘县、水城三县境内建立煤炭基地,六盘水这个组合性的专名由此而得。年设市,一座非常年轻的城市。
遵义市
遵义为国家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名一般认为出自《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意思是要人们遵循贤哲先王的教导,行为要端正,做事不要偏颇。
另一说是认为来自于东汉的一个故事:当时四川的公孙述要称王,有一些人不赞成,远道去投奔汉光武帝,光武帝称赞他们为“义郎”。“遵义”的意思就是希望人们要像“义郎”们一样,拥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分裂。两种说法都有表明遵义是一座文化内涵深厚的城市。
遵义古称“播州”。唐贞观十三年(年)置播州,属江南道,领辖今黔北的大片地域。播州之名,历经五代、宋、元到明朝末叶,存在了年。所以人们常习惯用“播州”来代称古代的遵义。唐贞观十六年(公元年),将播州所领的罗蒙县改名遵义县。这是“遵义”名称最早的出现。
安顺市
安顺名称来源与战事有关。明洪武五年()明朝任命普定女总管适尔为普定府土知府。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率*经贵阳、普定府(在今安顺)入滇扫清元朝残余势力。据《大定志》记载“普定卫明建城碑记,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日钦依旨于普定府选择地名阿达卜建筑城池,洪武十五年闰二月十七日完备。”鉴于安顺地理优势,明朝廷在卫城时,即着手以安顺取代普定土府和安顺土州城的地位。
洪武十八年(公元年)废普定府保存州,改名安顺州,这是“安顺”一词的最早出现。“安顺”字面意思“平安顺利”,但是历史上来看,却隐含有中央朝廷镇压、收服边地的事实。
毕节市
“毕节”一词的最早出现于明朝。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二月置毕节卫,为毕节之名之始,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裁毕节卫置毕节县,以后沿用。毕节是彝语地名,彝族语读作“比跻”为彝族一个家支头人的名字。《夷书》载:“毕节称比跻,系白罗之名,因好其地为‘比跻’,久之叫着毕节……”最后用汉语音写作现名。
另一种说法是说法是毕节城建完时恰好是除夕佳节,故名之。《毕节县志》载:毕节为“顺元路亦奚不薛路地,平迟安得长安所,属湖南,置毕节驿。建置之初时逢除夕,故曰毕节”。
铜仁市
铜仁原名铜人,相传元朝时有渔人在铜岩处潜入江底,得铜人三尊,挽而出之,府之名以此。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民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洪武五年(年),“改铜人大小江等处蛮夷*民长官司为铜仁长官司,铜仁至此定名”。
据《铜仁市志》记载:“古人认为‘人者,仁也,渐人之化’,并且‘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于是就改为‘铜仁’。”
兴义市
兴义建县前称*草坝,雍正五年()在*草坝设普安州判。嘉庆二年()初,南笼(今安龙)发了以王囊仙、韦朝元为首的布依族农民大起义,因为清*收复琉球后,康熙皇帝即将台湾诸罗县改名为嘉义县,所以嘉庆皇帝也效仿其曾祖康熙,将南笼府改名为兴义府,“以示彰善之风”。兴义之名由此产生。
凯里市
凯里是苗语kali的音译,意为开垦田地。在元代时有记作凯黎、凯离的。元置凯黎等长官司。明嘉靖元年(年)设凯里宣抚司。清雍正间(公元-年)以凯里长官司设凯里县丞。年,以凯里县丞设凯里分县。
年7月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年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迁凯里,裁并炉山,丹寨、雷山、麻江4县部分置凯里县,年凯里县迁驻凯里,1年凯里县地为原炉山县地,年撤销凯里县,以县地置凯里市。
都匀市
五代后晋天福五年(公元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部附楚,宋大观二年(公元年)置都匀安抚司,元初置都匀*民府,至元十六年(公元年)置都云*民府,后改为都云、定云二安抚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置都云长官司,十九年十一月置都云安抚司,二十三年十月改都云为都匀,改安抚司为卫。二十九年四月为*民指挥使司。弘治七年(公元年)五月置都匀府于卫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年)废都匀卫置都匀县,宣统二年(公元年)省都匀县入都匀府,年废府,以府辖地置都匀县,年以都匀县地置都匀市,1年撤市复置都匀县,年析县城关镇置都匀市,县、市并存,年省都匀县为都匀市。
都匀名称最早叫做都云,是因城东二里有都云洞,故名,云之为物,变化不一,故改云为匀,取均匀之义。
贵州88个县名由来
云岩区:云岩区得名于辖区内麒麟洞,麒麟洞又名云岩洞。麒麟洞上方有一大片岩石,常年笼罩在云雾之中,于是这片岩石就被称作云岩。
南明区:新中国成立前为贵阳市第四区,年5月改为新第三区,年9月建立第三区人民*府,年8月更名为南明区,以境内的南明河作为名称,故名。
花溪区:花溪区区名是由“花仡佬”名称的音义结合演变而来。当时接见蒋介石,觉得此名不雅,有人建言:“保留花仡佬的花字,突出溪流清澈的溪,可更名为花溪。”从此,花仡佬更名为花溪。
乌当区:乌当,是由地形状况而形成的地名。在苗语(黔东方言)中“乌”为水,“当”为下方、下面,“乌当”是一个下方有水塘的地方。另据《乌当地名志》载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认为今之乌当坝子是元之武当的音转;第二种说法是:原乌当坝子多雾,称“雾荡”今之乌当是“雾荡”之音转;第三种说法是:旧时该地有一污水塘,称之为“污荡”,今之乌当是“污荡”的音转;第四种说法是:乌当有“裤当”井,音转为“乌当”。以上四种说法皆有附会嫌疑,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白云区:清朝时为贵阳府及贵筑县辖地,年废府并于次年置贵阳县,为县属北一区,区公所驻沙子哨,年改称第八区,于鸡场镇建白云镇,以白云寺作为镇名。年更名沙子哨区,年废贵阳县置贵筑县,区公所移驻白云镇,更名白云区。年贵筑县划归沙子哨区。年11月废贵筑县,置乌当,花溪二区,属贵阳市,第六区即沙子哨区并入乌当区,年12月复置白云镇,直属贵阳市,1年白云镇改隶乌当区,年6月置白云区,至今未变。
观山湖区:年初,贵阳市委、市*府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决定在老城区西北部的金华、阳关一带片区建设城市新区,金阳新区应运而生。年12月21日,观山湖区挂牌成立。(为避免与四川省金阳县重名,建制后的新区以辖区地标“观山湖”命名。)
清镇市:唐宋时为羁縻清州,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年)置威清站,二十三年置威清卫,崇祯三年(公元年)以水外六目地即阿戈、龙尔、龙夜、底区、化那、引叶遮勒六目所在的六慕则溪地置镇西卫,这片地方为彝族世居地,故彝语叫引叶遮勒,因是镇压彝族之后所置,故名镇西。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以威清、镇西二卫置清镇县,以两地各取一字命名,属安顺地区,年更名为清镇市,改属贵阳市。
修文县:修文县名最早出现在崇祯三年(公元年)置的修文县。关于修文名称,据《修文县志》载:崇祯三年三月,安位(彝族)乞降,乃献水外六目地。六目者,今修文、扎佐、息烽、六广、九庄、安底是也。诏设敷勇卫,领修文、于襄、濯灵、息烽四千户所。其来源是取自《尚书·武成》中的偃武修文,隐含为安位投降,结束动乱,尔后是发扬光大王阳明所倡导的文教事业,同时也蕴含了对这位先人怀念之情。原属安顺地区,今改属贵阳市管辖。
息烽县:崇祯三年(公元年)改扎佐长官司置敷勇卫,又置四守御千户所:以青山长官司改置者曰于襄;以贵州前卫故绝六屯并割底寨长官司地置者曰诘戎;旋奉诏更诘戎为息烽,因这里原是彝族水外六目之地,安位献地投降后当地社会的战乱已基本平息,故名。原名诘戎,为彝语名称。同治十年(公元年)缩建息烽县,民国3年(公元年)七月,移贵筑县治于息烽城,改名息烽县。原属安顺地区,今改属贵阳市管辖。
开阳县:天启初年,水东宣慰同知宋万化联合水西宣慰同知安邦一起反抗明王朝,崇祯四年(公元年)被平息后置开州,民国3年(公元年)废州,以直隶有开州、四川有开县,更名为紫江县,十九年(公元年)内*部令改名为今名。关于开阳之史,从前面的叙述来看,累有变动,但最后是以内*部改名准,《开阳县志》认为:开阳之名,源*庆十五年(公元年)所建的开阳书院,时人解释为开阳者益欲开阳明之学也。原属安顺地区,今属贵阳市管辖区。
遵义县:遵义作为行*区划建置的时间较早,而且名称也现出得较为久远。唐贞观九年(公元年)置恭水县,十一年废,十三年复置,十四年改置罗蒙县,十六年更名为遵义县,县名从此开始,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年遵义县地置遵义市,年撤市入遵义县,年复置,年遵义县入市,年县市分置,年遵义市改作红花岗区,原遵义地区改为遵义市(地级市)。
汇川区:年7月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是全省首批成立的3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年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委、管委会调整为市委、市*府的正县级派出机构,年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年12月26日,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遵义市汇川区。年6月18日汇川区正式挂牌成立。
红花岗区:红花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遵义的主城区,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市设区更名为红花岗区。
桐梓县:桐梓县地名可追溯到宋朝。宋宣和六年(公元年)改废播州城为播川县,即今县地。宝祐六年改宣和时所置的播川县为鼎山县,元至元十五年(公元年)十二月以鼎山县仍属播州,十六年正月复名播川县。明洪武六年以播川县地置播川、桐梓、松坎三驿,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改桐梓驿为桐梓县。
习水县:单独建置的时间较晚。年划赤水、仁怀二县地置水县,年改水为今名,关于习的来历,《仁怀厅志》载:赤水河下段从丙滩以下至夹子河口,50里内产鳛鱼,人遂呼仁(今赤水)为鳛水。又说,春秋时习水县四周,为鳛国境。由此我们可以推及习水县名的来源;这里有条河,河中有一种鱼叫鳛鱼,因此该河被叫做鳛水,由于河流名称的关系,居住在鳛水河流域的人们所设置的行*区划名称就被称作鳛水县,后简写成今名。
赤水市:赤水市是因处在赤水河流域,故名。县名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这一年将仁怀厅改为赤水厅,年废赤水厅置赤水县,年新中国成立后仍名赤水县,年改名赤水市。
仁怀市:对于仁怀一名的探源还得回到宋朝时这一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状况中来进行探讨。当北宋王朝建滋州设仁怀县之时,正是其受北方强敌侵扰之日,统治者无力过问西南的少数民族,只有表示友好与亲善,并具体体现在县名上,故名仁怀,寓意仁德与怀柔。
余庆县:余庆之名出现的时间较早。唐乾符三年(公元年)史籍就载有以播州白泥、余庆二土官为校尉,元初为余庆长官司,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年)为余庆州,明洪武十七年(公元年)为余庆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为余庆县,年并入湄潭县,年5月复置。余庆之名,是因历史上有余关、白泥两建置,万历二十九年春合余庆、白泥两司为一县,县名由当时巡抚郭子章为安邦治黔之由,将余庆长官司(现敖溪镇)、白泥长官司合并后,命名为余泥县,提请神宗批示,神宗特旨令为余庆县。
湄潭县:湄潭之名首次出现在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也就是置湄潭县之时,(康熙)《湄潭县志》载:东有江水流转自县之主脉玉屏山北,经绕县城转西至南,有湄水桥二水颠倒流合,汇为深渊,弯环如眉,故曰湄潭。可见其名称源于自然地理环境。
绥阳县:隋大业七年(公元年)置绥阳县,属明阳郡,为绥阳县名称首见史籍之开始。唐武德四年(公元年)置绥养县,贞观十一年(公元年)复称绥阳县,此后沿用至今未改。绥阳县地丘陵和盆地均有,是云贵高原上高山地区的典型坝子,在这里野岭横空,峦山满目,梯田从沟谷直至山顶鳞次层叠,有地饶之利,有风光之美,是人们生存繁衍的好地方,所以得绥阳、绥养之名。
凤冈县:凤冈一名最早可追溯至元朝。元置大保龙泉长官司,继改为龙泉坪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改龙泉坪司为龙泉县,民国2年(公元年)改名凤泉县,以龙泉出凤凰山下而得名。年改名凤冈县,年撤消凤冈县并入湄潭县,年复置,至今未改。县名所称是因为县*府所在地东北有一座高大的凤凰山,山脚下有一股泉水,名龙泉,县名称以此命名,后改今名。
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道真作为县级行*单位的名称时间并不长,道真县因纪念汉代名儒尹珍而得名。尹珍,字道真,东汉桓帝帝时毋敛人,师从许慎学五经,从应世叔学图纬。学成之后回乡里教学,对古代西南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县城一些地方留下了他讲学的遗址,故析置新县时,为纪念先贤开西南汉文化之功,激励后世文化发达昌盛,取其字道真以为县名。
正安县:正安县的来源历史在早期阶段与道真仡佬苗族自治县相同。唐末五代为珍州,宋初仍之,开宝元年(公元年)为西高州,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年)复名珍州,元末为真州,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改为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公元年)改真安州为正安州,正安一名为此开始。民国3年(公元年)改正安州为正安县,民国30年(公元年)析置道真县,年12月正安、道真两县合并,沿用正安县名,年8月,正安、道真再次析置,恢复原建制,至今未改。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唐贞观二十年(公元年)析黔州之盈隆(后改为盈川、洋水)县地置都濡县,宋*和七年(公元年),移思州治务川县于此都濡故地,因为务川县,元至元年间,因婺星飞流化石改务为婺,新中国成立之初,改婺为务,名务川县,年改称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据有关部门测定,务川县是省内雾最多的地区之一,这也许是县名称有关。
钟山区:钟山,因三角埕后面一座山形状胜似铜钟而得名。
水城特区:水城地方建置较早,但开始置城是在清雍正十年(公元年)。因城建于水城盆地中心的下钟山麓,当春夏多雨季节来临时,水拱城垣,故名水城。又以河水暴涨时,盆地积水犹如海洋,城郭似荷叶飘浮其中,故又名荷城。雍正十一年置水城厅,年废水城厅置水城县,年划大河、汪家寨等十公社置水城特区,属西南煤炭建设指挥部,与县并存。年并县入特区,年建市为三特区之一。
六枝特区:关于六枝名称,六字当地不念liu而是念lu。lu与彝语的倮落等反映地理状况和方位的内容有关,即居住在某之上的地方,这是一种看法;另一种看法是,六枝特区在清朝时设有枝这种基层的行*区划组织,当地共设有六个枝,故名。以所辖基层组织数量及地域命名。
盘县特区:盘县单独建置始于民国二年(公元年),在此之前属邻县地。关于盘县名称,主要是与地理环境有关,其说法有二:一说是在洪武十五年时置普安卫于盘钉山下,故名;另一说是,因特区属盘江区域,县城驻地四面环山,形态扁平如盘故名。
普定县:普定之名在历史上出现较早,在建置上往往与今安顺市密切相联。这一地区历来是彝族的世居地,所以在宋朝时被称为普里部,是东爨乌蛮的一个部分,南宋宝祐五年(公元年)普里部内附,置普定府,元大德七年(公元年)废府置普定路,至正十一年(公元年)置普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置普定卫,清康熙11年(公元年)改普定卫置普定县,年仍然沿用,此后没有变化。普定之名早年用彝语记汉字,设置府、县、卫之后则完全是汉字汉意,为普天之下一片安定之意。
平坝区:平坝之名始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闰四月置的平坝卫,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裁平坝卫设县,名安平县,民国3年(公元年)内务部以与直隶安平县、云南省安平厅重复,改名为平坝县,为地多平旷之意。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关岭之名,如按传说之时计算,算得上是贵州省中县名来历较早的县份之一。相传三国蜀丞相诸葛亮南征时,曾与部将关索在此安营扎寨。由于关索将*体恤民众,深得民心,士人感之,遂以岭命名为关索岭,县以岭名。明洪武五年(公元年)命关索岭守御千户所入永宁州,年废州置永宁县,年更名为关岭县,年省入镇宁县,年复置县,年3月成立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元至正十一年(公元年)置和宏州、达安州,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筑城,置纳吉堡。纳吉为布依语地名,纳为田,吉为某某地方。十八年改和宏州为镇宁州,改达安州为永宁州,镇宁之名从此开始。县名带有统治者镇压少数民族以达到安宁之意。
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清雍正五年(公元年)废康佐长官司,七年置威远营,八年置归化厅,年废归化厅置归化县,年因与福建省归化县同名,遂以城郊紫云洞而名为紫云县,年入长顺、望谟二县,年恢复,年成立紫云苗族布依族苗族自治县。
大方县:崇祯八年(公元1年)筑大方城置州,十年废州复置水西宣慰司,清康熙三年(公元年)宣慰使安坤叛,平叛之后。置大定府,意为已平安坤之乱,二十六年降大定府为州,雍正七年废州置大定府,年废府,以附郭地置大定县,年2月改大定县为大方县,以原名有镇压少数民族之意,故改今名。
黔西县:明洪武五年(公元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领有水西地,崇祯八年(公元1年)筑水西城,旋置水西宣慰司,县地属之,康熙4年(公元年)废宣慰司,置大定、平远、黔西3府,22年废府,置黔西州,年废州置黔西县,至今未改。黔西属方位地名,意指贵州西部,因贵州古为楚黔中地后又简称黔,故以黔西称之。
金沙县:年析黔西县西北部及大方、遵义2县部分地置县,以境内金宝屯、沙溪坝各取头一个字作为县名,故名金沙县,属地理地名。
织金县:织金原名比那(喇),为彝语地名,康熙四年以汉语命名为平远意即平定西南边远之地。因广东有平远县,贵州有平越县,名重音混,故更今名。织金一名系因城东30里许桂果田坝得名。桂果旧称织金绮陌,是古时织金通往省城的大道,坝长40华里,宽4公里,是县内水稻生产区之一。每当桂花飘香之时,稻谷成熟,金风习习,谷浪翻滚,犹如金丝在织机内穿梭,故名织金,为汉语寓意地名,坝中的河流也因此而称为织金河。
纳雍县:年7月以大定县西5区及水城、织金、郎岱部分地置县,以境内纳雍河的河名作为县名。纳雍为彝族语地名,是彝族的一个家支名称。
赫章县:清康熙四年(公元年)置威宁入棣,今县城称墨特川,雍正四年(公元年)改墨特川为墨章,后改为赫章,年析威宁县赫章、可乐、野马川、财神堂4区置赫章县,县以城名。墨特川为彝族语地名,后改为黑章,赫章均为彝族语记汉字,彝族语读作hezei,意为有水塘的山冲。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唐初时有乌撒部,取远祖乌撒为部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年)置乌撒路,十五年改名为*民总管府,二十一年改置乌撒*民宣抚司,二十四年改称乌撒乌蒙宣慰司,洪武十五年(公元年)置乌撒卫,清康熙三年(公元年)平水西、乌撒,四年十一月裁乌撒卫并置威宁府,取威镇安宁之义,雍正七年降威宁府为州,年废威宁州置县,年改称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区,年改称今名。
万山特区:关于万山名称,《铜仁府志》载:大万山,司南三里,城南一百里,产朱砂。其名称来源可能与当地的地理状况有关。
江口县:江口之名是因处在省水和提水即今之文孝河、太平河汇流处而得名。江口之名首次出现在年,年并入铜仁,名称消失,年复置江口,至今未改。
石阡县:据《石阡县地名录》记载,石阡之名为岩芊石洞之义,初始以所祀的镇东龙山青冥洞和城南温泉而得名。
思南县:思南县的来历最早可以推到唐武得时期。唐武得四年(公元年)置务州,贞观四年(公元年)改为思州,公元年升为宣慰司,至正间(公元~年)设思南道都元帅府,为有思南之名的开始。至正二十五年(公元年)置思南宣慰司。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废思南宣慰司置思南等4府,年废,以附郭地置思南县,以后未改。思南之名源于历史上的位置。
德江县:德江原称水特姜,元朝时在其地置安化上、中、下蛮夷长官司、水特姜洪安等处长官司,明初改水特姜为水得江水官司,万历三十三年(公元年)改水得江长官司置安化县,年更名为德江县,至今未改。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之时,当时置有思邛县,前人多认为今之印为古之邛字之讹,故名。宋时为邛水县,元置思印江长官司,明洪武初,曰印江长官司,明弘治七年(公元年)六月,为印江县年改为今名。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元置沿河长官司,明洪武七年(公元年)九月置沿河县溪长官司,同治九年(公元年)置沿河弹压同知,年废同知置沿河县,以后无改。年改今名。
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在历史上称为乌罗为苗语地名,乌为水,罗为河。宋置龙泉葛浙长官司及乌罗洞、平茶洞,元置乌罗、龙干等处长官司,永乐十一年(公元年)废思南宣慰司置乌罗府,辖郎溪蛮夷长官司,明置正大营,康熙四十三年(公元年)置正大营同知,雍正八年(公元年)移同知驻松桃,置松桃厅,年废厅置松桃县,年改名至今。
玉屏侗族自治县:县城位于舞(氵舞)阳河南岸,县名为舞(氵舞)阳河水清似玉,隔河山峰耸立如屏故名。宋为平溪硐,元至元二十七年(公元年)设平溪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置平溪堡,清雍正五年(公元年)置玉屏县,年并入铜仁县,年复置,年改称今名。
麻江县:麻江之名为历史上的麻哈、麻峡的音转。据传说,因安抚司故地东有麻哈湾,南有抵麻,西南有广麻,并有麻喇等寨,故以地命名。所称麻峡之由来,据麻江县志载,因县城建于凤凰山,其北约1公里处有长冲峡,又因旧龙场小河水口处有响琴峡,故名。而民国二十年改称的麻江,是因境内有江故名。以上解释尚有再探的必要。麻哈、麻峡是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汉字记音的结果,查考当地的历史,这种语言应是木佬人的语言,而且这一片地方历史上为其世居地,至于麻哈、麻峡具体含义待考,但可以肯定其是以地理形状命名的。麻江则是后来的衍生地名,如果归类,则可以归入以地理河流命名类中。
*平县:*平之名是因地平,掘土为*故名。
施秉县:施秉为苗语音,据《施秉县地名志》载:早在年在今县城东北方一公里的打杵岩外有一木桥,是*平通往镇远的必经之路,是两县的中间站,地以桥名,施秉是名称近音的汉字书写。但按史籍出现施秉名称又早于年,尚待考定,暂存此说。按旧县治在今县城东南90里,因征苗大胜于此,故改名施秉,民国三年(公元年)1月,改胜秉县丞为胜秉分县,仍属施秉县。
镇远县:宋宝佑六年(公元年)十一月筑*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岑巩县:年改思州府直辖地为思县,年改思县为岑巩县,岑巩为侗语地,岑为山,巩为这个山的名称。《岑巩县志》载:以城西里有岑巩山为县治主脉,寻改思县为岑巩县。
台江县:明为台拱县,台拱,苗语叫taiqog,与汉语相近的字应是*宫,位于白旦坡脚,面临公你河,相传这里的村民早先是从高城的交宫、南宫等村寨搬迁来的,为了纪念故地,故名台拱。丹江也是苗语地名,各取一字仍属源于苗语。
剑河县:清江一名是因剑河县境多为今清水江流域,历史上取其江水清澈,故名。剑河为苗族语音,为苗族古民族名。此地以古民族命名。
三穗县:相传县城附近稻田中(一说在款场的中化田)一株水稻并出三穗,年改今名。县以特产而得名。
天柱县:据康熙《天柱县志》载:柱石擎天在县东10里,其形似柱高而圆,旧云有鸟类凤鸣于上,天柱名始此,别号凤城。
锦屏县:因县城周围青山环绕,东南有锦屏山,山势高峻,风景秀丽,犹如一扇彩屏而得名。道光十二年(公元年)锦屏县改为锦屏乡,置县丞,属天泰县,年置锦屏县,年迁县治于三江王寨,即今之县城。
黎平县:黎平是侗族的世居地,黎平县城曾多次搬迁,但均称为黎平,当时置城于五开地区内,后称为黎平寨,这里四周是低山,中间有田坝,侗语称坪bin,汉语一般写作坪。黎平为侗语小山或岭,如果将其侗语译成汉意,是指居住在四周有小山且中间是平坝的地主,这里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这种以坪或平作地名的,在黎平侗族地区还有,比如dibin,汉语写作地坪就是一例,为地理环境得名,从此推论,黎平是侗语的音译,是依地理环境而得名。
从江县:年撤永从县置从江县,以永从、下江名取后一字命名,故名从江。据《黎平府志》记载,永从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年)为福禄司,因驻地处福禄江畔而得名,后改为福禄镇。传说当时有梁维干(新安人)、黑大汉(肇兴人)等率领民众反抗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陆闯郎率各路大*前来进剿,平定之后属黎平府管辖,明正统七年(公元年)改为永从县,即永远服从之意,两条河汇流后称为都柳江,故名下江。
榕江县:关于榕江地名我们还得从古州、五榕两镇说起,民国38年(公元年)一月,撤古州镇并入五榕镇。关于五榕的来历,《古州厅志》载:城东南对河一里有五榕连卷缪结,望之若盖。五榕镇由此得名。因榕江县也是侗族聚居县份之一,侗语称榕江为wo,与汉语含义明显不同。
雷山县:清雍正七年(公元年)置丹江厅通判,八年设丹江营参将,驻大丹江,民国2年(公元年)改丹江厅为丹江县。民国30年(公元年)撤消丹江县,33年设雷山设治局,37年改为雷山县。丹江为苗语音,汉语写作宰兄或宰相,显然丹江是苗族语言的音译,以人名为地名,同治十一年丹江厅迁于此,改称丹江,镇名由此而得。又因丹江镇坐落在雷公山西麓,故名雷山。
丹寨县:年撤丹江县分其西部入县,改名丹寨县,以丹江、八寨名取一字命名。丹江之名见雷山县条;八寨为苗语音,汉字写作押羊,系苗语音译;清雍正八年(公元年)建土城于今城东五点二五公里处的老八寨,因附近的八个寨环绕,故名。年为丹寨县苗族自治区,年改为丹寨苗族自治县,年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改丹寨苗族自治县,年并入凯里县,年复置丹寨县,至今无改。
福泉县:福泉原名平越。据《平越直隶州志》载:平越名称源于月山,在州城南半里,山形如半月,下有月山古刹,向称州为平月盖以此。年贵州省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提出关于平越县县名含有侮辱岐视少数民族之意,请讨论更改,以县城西南隅有福泉山屹立,环江带水,为名胜古迹,且福泉二字含义深远,年7月1日报经中央人民*府*务院批准,更名为福泉县。
瓮安县:宋绍兴中(公元~年)开设瓮安水寨,元置旧州草塘长官司,明洪武初置瓮水长官司,十七年(公元年)六月置草塘安抚司,永乐四年(公元年)九月置重安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以草塘安抚司及瓮水、重安长官司置瓮安县。瓮安之名是在平定番州之乱后出现,当时川贵湖广总督李化龙在其《播州善后事宜疏》中说:瓮安重安合设一县,意为平定播州之后得到了安定,两地各取一字命名。
贵定县:贵定县名称也属两地各取一字命名的县名。宋称麦新城,嘉泰元年(公元1年)改称新添,万历三十六年(公元年)析新贵县之平伐司、定番州之定字两字结合组县名,治新添城,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省新添卫入县,移治今城关镇,原叫卫城,年贵阳专署迁贵定,改称贵定专区,年省贵定专区,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为该州的一个县。
龙里县:明洪武初置龙里驿站,洪武五年(公元年)置龙里长官司,二十三年四月置龙里卫,筑城,二十九年升为*民指挥使司,清康熙十一年(公元年)裁指挥使司置龙里县,年并入贵定县,年复置。龙里之名,是因县城位于龙架山下,故名。
惠水县:惠水县境内有一河流,名叫涟江,涟江有条支流,名叫惠水。唐宋时置羁縻州,历元、明、清形成五姓番、七姓番、八姓番等,明时置定番州,清袭明制,年废州置定番县,年依河流名改称今名。年改称惠水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改称今名。
长顺县:万历四十年(公元)以安抚司地置广顺州,崇祯二年(公元年)建州城,清雍正四年(公元年)置长寨厅,驻贵阳府同知,光绪六年(公元年)移同知驻罗斛,长寨厅改驻广顺州判,年废广顺州、长寨厅置广顺县和长寨县,年并二县各取一定作县名,命名为长顺县。
罗甸县:明洪武九年(公元年)废定远府,称罗斛哨,清雍正五年(公元年)置罗斛州判,乾隆九年(公元年)筑城,光绪六年(公元提)置罗斛厅,年废厅置罗斛县,年更名为罗甸县,年置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区,年改为罗甸县布依族自治县,年复称罗甸县。
平塘县:年并平舟、大塘二县置平塘县,各取一定作县名,年撤县分别并入罗甸和独山。年复置。平舟,是因城南河中有一沙洲而得名。
独山县:独山之名,取于城东南之独坡。独坡是一个方圆零点一平方公里的独峰,凸起于八平方公里的大平坝中央,山高百余米,显得特别突出,故以为名。元置独山州蛮夷*民长官司,明洪武十六年(公元年)置九名九姓独山州长官,司弘治七年(公元年)五月置独山州,年废州置独山县。
荔波县:宋置荔波州,景炎元年(公元年)降为荔波县,旋升为州,明洪武元年(公元年)荔波县入思恩县,十七年复置,年并入独山县,年复置。
三都水族自治县:年9月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原名三脚屯,以金麝山之脚命名。后演变为三合;都江,是因都柳江上游三都段历来都称都江,清雍正九年设厅时就以水命名,沿袭至今。三合因水得名,系由天河、打建河、马场河三水合流故名。
兴仁县:兴仁原名新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置新城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三年(公元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公元年)二月,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年)普安县徙治新兴所,乾隆十九年(公元年)于新城设巡检,嘉庆三年(公元年)移巡检于募役,新城置普安县丞,宣统二年(公元年)设新城自治公所,年改为新县,因新城、新县均与别省的县名重名,故改今名。
普安县:元至元十三年(公元年)改于矢万户府为普安路总管府,明洪武十五年(公元年)置普安卫,二十二年升*民指挥使司,二十三年于今县城置新兴所,永乐元年(公元年)置普安安抚司,十三年置普安州,清顺治十八年置普安县,治新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年)徙治新兴所。
晴隆县:晴隆古称安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年)置安南卫,治江西坡(今属普安县地),二十五年徙卫治尾洒堡,万历四年(公元年)徙永宁州治安南卫城,康熙二十六年(公元年)安南卫置安南县,因与法国殖民地属地安南同名,年以县境晴隆山作县名,更名为晴隆县。年入普安县,年复置。
安龙县:原为安隆洞,康熙元年(公元年)安南所入安笼府,六年改结乌通判为南笼通判,治故安南所,十年南笼厅移治安笼所。二十六年裁安笼所入南笼厅,雍正五年(公元年)升南笼厅为府,县地为府辖地,嘉庆二年(公元年)改南笼府为兴义府,年废府置南笼县,年改为安龙县,年改名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安龙县。
贞丰县:明置安隆长官司,清雍正五年(公元年)置永丰州,治长坝,七年移治珉球,嘉庆二年(公元年)改名贞丰州,年废州置贞丰县,年并入兴仁县,年复置,年为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复称贞丰县。
册亨县:册亨原名布依语叫郎卧,意为山坡的斜处,为现在的册阳乡驻地;后又根据该坡对门的高山卜四,又名西帽良(汉语叫南屏山,俗称帽壳山)和下汾河的最大绿阴塘泓堰(修巧马公路时已填平)用两地的最后字音合称为西堰,用汉语记作册亨。其名称源于地理环境。
望谟县:1年析贞丰、罗甸、紫云、关岭四县置双江县,以地理位置命名,但因与云南双江重名,旋以县*府驻地王母,谐其音更名为望谟。年2月成立望谟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年5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复称望谟县。
来源:贵州新媒体中心
推荐阅读
这座万亿元城市,为何迟迟没有地铁?
中国区域划分有哪几种方法?你所在的省份属于哪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