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的扶贫故事我为村里开产业致富方子
TUhjnbcbe - 2024/9/15 5:08:00

我是观音村党支部书记赵文林,从事村级工作22年来,从文书到村党支部书记,我一直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首要职责。

年我任村支部书记以来,村集体经济从最初的负债元发展到如今的积累万余元,人均收入增长0元。今年7月,我荣获“全州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

观音村位于龙里县国道沿线,紧邻贵阳市区和龙里县城,地理交通优势明显,我平时喜欢钻研农业类书籍,自己总结提炼了不少农林发展方面的“土方”,也是当地的“土专家”,村民都叫我“土支书”。

赵文林正在采收林下冬荪。

开出致富“土方”发展“折耳根”

在观音村,折耳根种植总面积有余亩,主要销往贵阳市区、龙里县城各大超市和农蔬市场。说起折耳根,还要从二十年前说起。

年春节,我来到居住在贵阳市区东风镇的表叔家中,看到表叔栽种折耳根月入3万元,我当下便对折耳根来了兴趣。回村不久,恰巧遇到县农工局开展春耕工作,我找到时任农推站站长罗显昌,提出栽种折耳根的想法,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我们分头行动,罗显昌负责联系培训老师,我就负责组织动员群众。

折耳根生长能力强,我们村气候半阴半阳,又是硅沙地,我将栽种折耳根的好处向群众分析,群众意见出现不一致,最终只有赵文灿、王德强等少部分村民参与种植,多数处于观望状态,但我仍然抱有信心。

借着春耕,第一批折耳根总算成功下种,在等待收成的这段时间里,我没有闲着,而是跑到贵阳找到表叔,跟着表叔学做生意,认识了不少收购折耳根的老板。

观音村土质属于硅沙地,富含矿物质,首批折耳根采收后色泽亮、口感脆,前来收购的老板赞不绝口,当初跟着干的村民收入不错,看到折耳根的成效后,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群众也逐渐加入到种植队伍中,折耳根从刚开始的十余亩、百十亩再到成为群众自主发展的支柱产业。

如今,折耳根市场价每斤6元,按照亩产斤折算,观音村供应市场的折耳根高达1吨,人均增收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折耳根产业的成功,为后来我带领大家发展野生菌产业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开出致富“妙方”发展“野生菌”

农作物只能满足吃,不能解决用,要发展能够带动村集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产业。

年,我参加村委选举,被群众推选为观音村的文书,如何带领群众找准产业方向致富?

在当村干部之前,我做过批发,做过砖工、木匠,有着丰富的创业经历,因此我对村级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观音村森林植被茂盛,松树多,适宜野生菌生长,但在20年前,野生菌属于少见食材,因为没有市场,观音村满山遍野的野生菌无人采摘,结合观音村紧邻贵阳市区、龙里县城的地理区位优势,我鼓励村民采摘野生菌,把顾客目标定位在有美食经验的贵阳市民。

年,在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推动下,观音村村容村貌、道路建设等得到大力改善,在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带头发展野生菌农家乐,并动员有想法有资金的群众领办乡村农家乐,为率先开店的群众提供场地支持和运营技术指导,同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宣传机会,围绕打造“黔中第一菌”的产业发展定位,吸引周边游客到访品尝。

为了鼓励村内收入较低,不愿外出务工的劳动人员到农家乐内工作,我带头拟定完善村内“先进带后进”的帮扶机制,实现了群众多渠道持续增收的目标,同时也为村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劳务就业机会,帮助群众实现就近就业。截至目前,观音村共有规模农家乐10余家,每年可实现盈利10-15万余元。

年,部分村民为了向过路游客销售野生菌,纷纷在道路两旁摆起了摊位,道路上车流量大、车速快,考虑到交通安全问题,我立即组织村“两委”商议,将村委会门前紧邻主干要道的空地用来修建市场,出租给村民售卖野生菌,这一想法得到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向镇党委政府请示报告后,占地平方米,总投资万的野生菌市场成功修建。如今,野生菌28个市场门面全部出租给村民,每年收取的12万元租金全部纳入村集体经济。

开出致富“新方”发展“林下冬荪”

观音村森林资源丰富,气候湿润,适宜发展林下种植,野生菌农家乐是观音村的一张名片,要持续做好这一产业,丰富野生菌品种。

年,观音村成立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我作为合作社理事长,立足观音村野生菌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探索种植林下冬荪,丰富食用菌品种。

今年3月,我带头种植林下冬荪,种植林下冬荪是个技术活,首先是人工开沟,放入木片花,再放入菌包发酵,再盖一层木片、松毛,落到地面的树叶腐烂后使得土地变得松软,形成控温保湿透气的‘天然大棚’,发酵半年后菌包就开始长菌子了。10月初,我邀请县农技专家到观音村对去年种植的28亩林下冬荪进行测产,测产产量可达余斤,按市场价30元/斤,总收益可达12万余元。只有试种成功,我们才有底气动员组织群众发展,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群众才不会跟着吃亏。

我年如今已快60岁,但我还将继续坚守岗位,并怀着对家乡最质朴的情感,对村民最无私的奉献,在今后的每一天,持续做好为民服务、为民办实事的勤务员。

陈莉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骏娇

编辑 孙蕙

编审 付松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的扶贫故事我为村里开产业致富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