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天眼人物宋小庆地质工程师的唯物论 [复制链接]

1#

宋小庆,男,汉族,贵州龙里人,年8月生,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现任贵州省地矿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年、年、年分别破格为水工环工程师、副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为贵州省地矿局科技创新领*人才,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环评专家、贵州省能源局新能源行业专家和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专家。
  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地热地质及工程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多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项目百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宋小庆,现任贵州省地矿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对于一个研究地质的人来说,地球的年龄和容貌是可以观察并演算的。在宋小庆的时间概念里,“几千年都只是沧海一粟”,因为地貌的形成往往是上百万年,甚至千万年以上。在他的眼里,自然环境是研究对象,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是“山的形成、水的流向”。
  他叫“震旦系”
  第一次见到宋小庆,是在搭乘去往“中国天眼”FAST基地的大巴前。他戴着黑框眼镜,笑着从远处走过来。年轻,文质彬彬。“85后”的他参加工作已有13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就一直在贵州省地矿局下辖的地质大队从事地质勘探和研究工作。
  在地勘院办公楼看见宋小庆时,他正在准备晚上的博士入学答辩。在他桌上摆着厚厚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地貌学》,那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
  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是在大学种下的种子。他记得入学第一堂课就是讲的地质学历史,他的
  当初,尽管有很多人认为学地质十分辛苦,要长期在野外考察,但宋小庆依然选择了中国地质大学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他说自己家乡龙里县位于岩溶分布区,小时候非常缺水,全村人都靠着两口井生活,条件十分艰难,天干抢水的画面他至今难忘。
  从儿时对缺水的记忆,到成年后对水资源的研究,宋小庆用人生选择回应了一个普通贵州人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听地球“呼吸”

长袖衣服、牛仔裤、遮阳帽、登山鞋。这是宋小庆每次外出考察的装备。年刚毕业参加工作时,他就在毕节、遵义地区连续待了三四年,从事西南岩溶石山项目的地质环境调查工作。
  野外工作对宋小庆来说并不陌生,早在大学时,学校每年都会安排野外实习,通过认识岩石和土壤等了解地质构造。然而,实际工作还是比以往艰苦,每天徒步十小时是常态,对人的身体素质是极大的考验。
  不仅如此,野外考察常常面临复杂多变的天气和自然环境,山林中人迹罕至,更是路途危险。有一次,宋小庆和同事在大方县调查地下水,沿河徒步20多公里,由于卵石遍地,道路崎岖,前行不易。全程走下来,衣服、鞋子都湿透,全身脏兮兮的,十分狼狈。  
  但是,这些故事都是考察途中的小插曲。每次去野外,宋小庆都尤为兴奋。他说,大自然是一体的,地壳浅表岩土就像是一个人的表层皮肤,地下水就好比人体血液,做研究就是通过地质外表去判断地质形成,感受地球的“呼吸”,还能通过地质历史找到人类迁徙的过程,探索城乡发展与地质结构的关系。

向大地“求证”

人们常说,贵州“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贵州是欧亚岩溶分布区中心地带,即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研究开发对缩短城乡差距、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常年对贵州地下水、地热的研究调查,宋小庆主持、参与完成各类项目百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和其他省部级项目。
  年,贵州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与保障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立项。作为该项目子课题的主要参与人,宋小庆行走贵州大地,潜心钻研,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解决贵州喀斯特地区水资源安全问题贡献了技术力量。
  贵州地质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FAST工程选址、勘察及地质灾害防治的参与单位,自中国天眼启动选址时就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宋小庆参与FAST保护区环境监测技术集成研究,刻苦耕耘成果累累,为FAST工程的高效运转和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科学依据。
  和大多数地质工作者一样,宋小庆有着极为朴实的一面,即使成长于信息时代,但手机上很多功能都不会使用。他把自己形容为面对大山的人,专注、严谨是他必须持有的态度。从大山的“把脉者”到地质科学研究者,他始终秉持学以致用的理念,一步一个脚印,用辛勤和汗水把论文写在了贵州大地上。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刘苏颉

编辑孙远铭

编审田旻佳李劼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