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帶書入宮看蘇軾傳,逛蘇軾書畫特展 [复制链接]

1#

半年多沒有大動靜的故宮,終於迎來了年第一個大展「千古風流人物——故宮博物院藏蘇軾主題書畫特展」,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進行展出。

▲網絡圖片

本次展覽共展出書畫、拓片、瓷器、善本等78件文物,包括蘇軾的傳世真跡、師友作品以及受蘇軾影響的後世藝術珍品。展覽分為4個單元:「勝事傳說誇友朋」、「蘇子作詩如見畫」、「我書意造本無法」、「人間有味是清歡」,通過不同的主題,將這些展品串聯起來,多角度展示蘇軾在詩文書畫方面的高度成就與任運自然的思想境界。

▲網絡圖片

有趣的是,這四個單元的標題都是出自蘇軾的詩作或自評。而要看懂這些穿越千年的傳世之作,了解人物的生平經歷與它們的創作背景是必不可少的。

宋代文學專家王水照,攜手知名學者崔銘的經典之作《蘇軾傳》(香港中和出版),以文學創作作為全書的基本架構,大量引用蘇軾本人的詩、詞、文、賦等文學作品,串聯起他波瀾壯闊的一生。按照從降生、出仕、貶謫到辭世的先後順序,漸次展示他一生曲折坎坷而又豐富多彩的生活道路;誕生與生命各個階段的文學作品則是他一生最真實的形象寫照,也是他思想、胸襟、性格的最生動的體現。

蘇軾傳

王水照、崔銘著

定價:港幣

在逛展之前,先翻開《蘇軾傳》吧!

(以下文字部分摘自本書)

▲蘇軾《治平帖》卷(網絡圖片)

釋文:軾啟:久別思念,不忘遠想,體中佳勝,法眷各無恙。佛閣必已成就,焚修不易。數年念經,度得幾人徒弟。應師仍在思濛住院,如何?略望示及。石頭橋、堋頭兩處墳塋,必煩照管。程六小心否,惟頻與提舉是要。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相見未間,惟保愛之,不宣。軾手啟上。治平史院主、徐大師二大士侍者。八月十八日。

《治平帖》是蘇軾寫給鄉僧,委託他們幫忙照管墳塋的信札。根據趙孟頫、文徵明、王穉登三人的跋可知,此帖寫於北宋熙寧年間,此時蘇軾尚在京師做官,時年30餘歲。

-年,剛過30歲的蘇軾先後失去了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他攜愛妻和父親的寒骨回到故鄉眉山,將他們葬在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明代名臣、文學家吳寬在《家藏集》中有「今坡公二帖云石頭堋頭墳塋豈可龍别名」,推測《治平帖》中所說的墳塋正是蘇軾父母與王弗所葬之處。

▲網絡圖片

年宋神宗熙寧元年,守喪期滿的蘇軾,再次前往京師,卻陷入一場新舊兩黨的激烈鬥爭,直到熙寧四年()外放任杭州通判,他經歷了筋疲力盡的四年京官生涯。《治平帖》就是寫於這個時期。

全帖筆觸精到,字體遒媚,大小輕重錯落,似有憂心難舒。帖子中一句「非久求蜀中一郡歸去」,道盡仕宦生涯的身不由己,曾經匡時濟世的滿腔熱情被消磨殆盡,恨不能立刻辭官歸鄉,回到故鄉的青山綠水中,遨遊於翰墨,守在親人的墓旁。十年以後的一個夜晚,夢見夫人,他依然悲不自勝。提筆寫下一首情辭悽婉的詞作《江城子》,「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軾《新歲展慶帖》(網絡圖片)

釋文: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遊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並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或令看過,因往彼買一副也。乞蹔付去人,專愛護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

《新歲展慶帖》是蘇軾在黃州時寫給好友陳慥的一封私信。起初來黃州這個偏僻閉塞的小城時,蘇軾是非常孤寂難捱的,再加上烏台詩案後的心有餘悸,日子更是苦悶。但蘇軾最擅長的就是苦中作樂,「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沒過多久他身邊就聚集起一大群年齡不等、地位懸殊、性情各異的朋友,也開始適應黃州清苦生活,自耕自種,營建農場,建造新居,過起了勤勤懇懇又悠遊自得的農家日子。這封信便是新居快要落成,邀請陳慥來黃州共享竣工之喜的,順便請陳慥帶個茶臼子。而蘇軾此時耕種的幾十畝地,便是著名的「東坡」。

▲網絡圖片

「河東獅吼」典故就出自這位陳慥,出了名的怕老婆。他是蘇軾在黃州的日子裡相知最深的朋友,他所在的岐亭距黃州百里之遙,蘇軾謫居的四年中,陳慥曾七次來訪,蘇軾也有三次前往岐亭做客,每次相聚,總是盤桓十多天,每次分別,也總是遠送數十里,兩人的感情十分深厚。

寫這封書信時蘇軾46歲,筆力雄健、收放自如,一掃之前的愁悶情緒,透露出從容自信、怡然自得的心境。此時的他經過坎坷波折,思想愈發成熟,氣度也更加開闊曠達,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和感悟來進行文藝創作,為中國文學史掀開了輝煌燦爛的嶄新一頁。

▲宋人赤壁圖頁(網絡圖片)

黃州城西北長江之濱,有座紅褐色石崖,形狀像個鼻子,因此稱為赤鼻山或赤鼻磯;又因崖石屹立如壁,也稱赤壁。從唐代以來的詩文中,又有意無意地把它和三國時赤壁之戰的古戰場牽連在一起,因此,這又是個憑弔古跡的地方。一日,蘇軾再次來到赤壁,站在磯頭,望着滾滾東去的長江,想起自己一生坎坷,盛壯之年遭廢,*治抱負皆已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翩,寫下這首著名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展覽標題「千古風流人物」便是出自蘇軾的這首代表作。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是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年。

▲朱之蕃臨李公麟畫蘇軾像軸(網絡圖片)

畫中是蘇軾晚年貶謫海南時,一天,他拜訪黎子雲兄弟歸來,途中遇雨,便向農婦借來斗笠和木屐穿戴在身上,這種裝束在本地人固然平常,但是像蘇軾這樣一個曾做過宰輔高官的人穿上,百姓們都覺得十分親切,別有興味,好奇的孩子們更是拍手大笑,追着看稀奇,傳為佳話。「東坡笠屐圖」便成為有宋以來畫家們常用的一個創作主題。

畫上的蘇軾隨處風雨中依然面色從容,顯示出他面對絕境也泰然自若、保持樂觀的精神。此時的蘇軾已經知道此生永無歸路,於是更加享受海南生活和風光,對梳頭、沐浴、美食之事格外上心,結交了不少土著朋友,經常往來,飲酒遊樂。從他身上我們可以學到,以一種超越世俗的胸懷與眼光看待世間一切,則無往而不是桃源勝境。

▲網絡圖片

千百年來,蘇軾的性格魅力傾倒過無數的中國文人,人們不僅欣羨他在事功世界中剛直不屈的風節、民胞物與的灼熱同情心,更景仰他心靈世界中灑脫飄逸的氣度、睿智的理性風範、笑對人間盛衰的超曠。

近期文章

從紫禁城到故宮,治亂興廢見證者

紫禁城的最後一位天子

十年有你

小記中和“掌門人”

最好的愛情:你守護莫高窟,我守護你

看似平庸的宋仁宗,如何成就百花齊放的盛世

如何購買中和圖書

內地

?廣州聯合書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