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穆庆庆,年4月,由龙里县委组织部派驻到谷脚镇高新村参加驻村扶贫工作,完成了由一名“90后”选调生到机关工作人员再到扶贫工作队员的角色转变。
高新村贫困户户人,属省级贫困村,长久以来受地理位置影响,产业发展受限。记得第一次入户走访,刚下车,寨子里遍地的牛屎马粪让我吃了一惊,可摆在我面前的难题远远不是工作环境,而是看似普通的“说话”。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语言上“水土不服”,后续的扶贫之路肯定坎坷倍增。由于村里多是老弱病残,不会方言的外来干部碰上了“硬疙瘩”,每每我宣讲政策,贫困户们总是摇头摆手反映“你说啥呢?”“听不懂!听不懂!”,连连受挫让毫无农村经验的我备受打击。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打起退堂鼓,不分白天黑夜入户工作,到贫困户家中拉拉家常、问问情况,遇到不懂的便慢慢说、仔细听,学一学村里人的“土话”,让扶贫更接地气,村民们也逐渐乐意在咨询政策和矛盾纠纷之余和我扯一扯鸡毛蒜皮。
思考如何解决“说话”的同时我也不忘全心全意开展帮扶工作。从整治村庄环境卫生,到动员群众参与乡村“比武”,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鼓励村寨党员发挥带头模范作用,组建“组管委”促进基层善治,顺利完成“小庭院、小广场、小花池”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协助多个寨子申报、测量、实施机耕道建设项目,完成了总长米,宽1.5、2.5米的生产便道共6条,解决了23户97人建档立卡户土地耕作的难题。在多方努力下,年底顺利实现村贫困人口全部出列。
年的新冠疫情猝不及防,大年三十我回到了老家,凳子还没坐热,大年初三中午已经抵达村口。山间寒风刺骨,路面被冰雪覆盖,回到村里面对的是断水、断电、断网的困境。天一亮,我和工作队同事把车开到半路,靠着步行前往寨子做排查、搞宣传,督促组长进行消毒防疫和水电排查。考虑到口罩匮乏,我主动联系外地的亲友,将收集到的为数不多的口罩捐献出来做好补给。为减少村里人外出走动,疫情期间村寨道路封闭,我积极承担起“代购员”的角色,帮助村民义务代购生活物资和办公用具,用行动筑起安全防线。
如今,距离我初次下村已有多个日夜,村容村貌变了样,群众生活有盼头。我也俨然从一个“外来户”成了“高新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凝心聚力再踏征程!
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鹏
编辑韦一茜
编审杨仪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