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笔下的贵阳太子桥、岜堰塘、大水沟、华仡佬桥、独木岭、青崖桥、水车坝、野鸭塘今何在?
年是我国明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游历贵阳的年。年前的年农历四月,徐霞客游历至贵阳,在贵阳境内留下了不少浓墨重彩的记述,成为贵阳旅游史上的重要文化瑰宝。
徐霞客笔下的贵阳景观今何在?为了挖掘这段旅游历史文化,展示贵阳的古今变化和旅游景点,同样在农历的四月,近日,一群来自贵阳各界的文化学者和环保志愿者,沿着当年徐霞客游历贵阳时走过的“霞客古道”,重走“霞客路”进行考察寻踪,以此对比年前后贵阳市的重大变化,倡导公众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
年前,徐霞客游历至贵阳时,曾从贵阳市中心出发,沿着今天的南明河往南逆流而上,主要行径是顺着当时的官道,历尽艰辛,经过安顺,过胜景关后进入云南境。其中,游历贵阳段时,曾为南明河沿岸的景观风物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笔墨。
(贵阳太慈桥)
“太子桥”已成“太慈桥”
近日,考察队带上《徐霞客游记》原著、地图等物品,沿着当年徐霞客行走的“霞客古道”一路寻踪,首先来到当年徐霞客出贵阳城为南明河留下重点记录的重要节点太慈桥。记者跟随志愿者考察队伍一起,将当今现场考察到的情况与年前徐霞客考察到的记述作对比,分享给广大读者。
据史料记载,徐霞客于公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从广西南丹进入贵州独山下司,开始了他在贵州的考察旅行。
徐霞客在贵州考察旅行期间,主要走的多为当时的官道,这在他的游记里也有提及。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初十日,龙里歇。十一日,二十里,至鼓角(今谷脚),三十里,至贵州(今贵阳)。十二日,止贵州(今贵阳),游古佛洞。十三日,止贵州(今贵阳),寓吴慎所家。十四日,晨饭于吴,遂出司南门(今次南门),度西溪桥(今都司桥),西南向行。五里,有溪(今小车河)自西谷来,东注入南大溪(今南明河);有石梁跨其上,曰太子桥(今太慈桥)。”
这段记述表明,年农历四月十一日,徐霞客经过龙里,从谷脚到达贵阳,小住两日后,于十四日离开贵阳往南行进,沿今天的南明河到花溪。
来到太慈桥,徐霞客在游记中发问:“此桥谓因建文帝得名,然何以‘太子’云也?”
然后,徐霞客又继续写道:“桥下水涌流两崖石间,冲突甚急,南来大溪所不及也。度桥溯南北出,路从其西腋南进。”这就是徐霞客对当时太慈桥一带所见所闻的完整记录。
考察组来到今太慈桥上下考察,发现该桥虽历经沧桑,如今仍然坚固地屹立于此。此桥为单拱石桥,跨度约七八米,架设于南明河两岸天然石墩之上。两岸高楼林立,河道绿树成荫,两侧修建有景观步道、截污沟、安全护栏等设施,贵阳市民常在景观道上休闲散步。
(贵阳太子街街景)
考察组来到桥面上的太慈街看到,街面宽约四五米,为人行街,常有小贩在街面售卖小菜方便市民购买,此景已经形成数十年。太慈桥已成为贵阳市民不可抹去的记忆!
考察组看到眼前的此情此景,不禁被年前的徐霞客一边艰苦跋涉一边详尽记录所见所闻的治学精神所折服,同时也为最近数十年来贵阳城市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所赞叹。
“岜堰塘”变成“甘荫塘”
当年徐霞客考察完太慈桥,继续往贵阳城郊甘荫塘进发,考察组也沿此线路线继续前行考察。
据《徐霞客游记》记载:“度桥(太慈桥),溯南来大溪又西南三里,有一山南横,如列屏于前,大溪由其东腋北出,路从其西腋南进。又南行峡间二里,历东山之嘴,曰岜堰塘(今甘荫塘),其西南有双峰骈起,其东即屏列山之侧也。又三里,过双骈东麓而出其南,渐闻溪声遥沸,东望屏列之山,南迸成峡,溪形复自南来捣峡去,即出其东北腋之上流矣;第路循西界山椒山巅,溪沿东界峰麓,溯行而犹未觌面耳。又南二里,始见东溪汪然,有村在东峰之下,曰水边寨。”
大家从太慈桥往甘荫塘方向走,徐霞客笔下的“岜堰塘”即今日的甘荫塘,这一带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继续往南行,沿途可见徐霞客笔下的“一山南横,如列屏于前”,到今天的花溪十里河滩董家堰一带,徐霞客笔下的“西南有双峰骈起”依然存在。水边寨即今天的上水村。
《徐霞客游记》记载:“又南三里,曰大水沟,有一二家在路侧,前有树可憩焉。”
大水沟为今天的花溪大道西侧的大水沟村,医院、学校等,东面十里河滩对面就是今天的贵阳孔学堂。如今的大水沟村,昔日徐霞客笔下的“有一二家在路侧”,如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道路宽广,高楼林立。
那大水沟今何在?据世居上水村当地老人介绍,上水村以前是有一条溪沟的,解放初期溪边尚有七八户人家居住。最近几十年来,因城市建设需要,大水沟已经被掩盖于地下。考察组在一户人家楼房的“后阳沟”看到,徐霞客笔下的大水沟,如今只留下一段几十米长的溪沟局部。
《徐霞客游记》记载:“又南渐升土阜,遂东与大溪隔。已从岭上平行,五里,北望双骈,又三分成笔架形矣。”
徐霞客笔下的“南渐升土阜”至今犹存,已经硬化成宽阔的柏油路。如今站在“土阜”高处回望,仍能看见“笔架山”,只可惜“笔架”的一座山头已被高楼遮挡。
“华仡佬桥”是“花溪大桥”吗?
考察组继续沿着“霞客古道”南行,来到当今的花溪公园一带寻踪。
《徐霞客游记》记载:“南行土山峡中,又一里,出峡。稍折而东,则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乐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巩(通“拱”)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桥。”
考察组来到今天的花溪大桥下,当年徐霞客笔下的“大溪自西南峡中来”,“至此东转,抵乐峰下,乃折而北去”,“有九巩巨石梁,南北架溪上,是为华仡佬桥”。当今眼前见到的这些景观,与徐霞客当年的记述十分相符。只是徐霞客笔下的“华仡佬桥”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桥”,待考。
经过搜索,发现一些花溪桥的老照片桥孔为七孔桥而不是九孔桥,是不是经过多次重修?徐霞客笔下的明代华仡佬桥,究竟建在花溪什么位置?它是不是今天的花溪大桥?还需要专家作进一步考证。
流水经过花溪大桥流入下游的十里河滩,此河段水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吸引了不少市民在此散步、乘凉、垂钓。
桐木岭以前叫“头目岭”“独木岭”?
《徐霞客游记》记载:“遂南向循东峰之西而行,皆从士坂升陟,路坦而宽。九里,见路出中冈,路东水既东北坠峡下,路西水复西北注坑去,心异之。稍下冈头,则路东密箐回环,有一家当其中,其门西临大路,有三四人憩石畔,因倚杖同憩,则此冈已为南北分水之脊矣。”“盖东西两界,俱层峰排闼,而此冈中横其间为过脉,不崚而坦,其南即水南下矣,是云独木岭。”
徐霞客当天在花溪桥南的饭铺中吃完午饭后继续南行,到了今天的桐木岭。徐霞客行至这里,已经考证桐木岭“为南北分水之脊”,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在当时的有限条件下能作出此结论,可见徐霞客地理知识之渊博。
今天的桐木岭地块,正在按照城市规划修建大型城建项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
在《徐霞客游记》中,徐霞客还对桐木岭的名称由来进行考证和解读:“或曰头目岭。昔金筑司在西界尖峰下,而此为头目所守处。”
徐霞客考证的“头目岭”由来,是因为过去金筑长官司衙署驻地在“西界尖峰下”,此冈为头目驻守处,因而得名“头目岭。”
“青崖桥”就是当今“青岩桥”
离开桐木岭后,考察组按照徐霞客的路线,“从岭南下,依东界石山行。五里,复升土岭,渐转东南,岭头有一洼中坠。从其东又南向而上,共二里,乃下。一里,则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
在青岩镇后面的青岩河上有座古桥,该桥在徐霞客笔下为“青崖桥”,在今天人们称为“青岩桥”。徐霞客见到的“青崖桥”为明代成化年间修建的三孔石桥,是古时从贵阳南下青岩的必经之路。该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贵州段”之一。
徐霞客在游记中说到:“水从桥下东抵东界山,乃东南注壑去,经定番州而南下泗城界,入都泥江者也,于是又出岭南矣。”徐霞客的记述表明,青崖桥下的水从“西北峡中出”,也就是从桐木岭方向而来,经过定番州(今惠水县)而南下泗城,入都泥江(今涟江),又出岭南而去。
如今,青岩河水质清澈,两岸风景秀丽,不时有人跳入河中畅游。
徐霞客说:“度桥而南,半里,入青崖城之北门。”在离青岩桥约数百米的青岩古镇方向,有一座高大的“赵百岁寿坊”。
按照徐霞客的记述,大家步行数百米,即达“赵百岁寿坊”下,这就是青崖城的北门,当年徐霞客曾在这里歇脚。经计算,徐霞客当年一天即从贵阳行至这里,一日行程达50多公里,且是在脚伤未痊愈的情况下行走的,可见其毅力与艰辛。
蓊楼、马铃寨、马铃河今犹在
徐霞客于四月十五日拂晓离开青崖城,“十五日,昧爽,出青崖南门,由岐西向入山峡。南遵大路为定番州道。五里,折而南。又西南历坡阜,共五里,有村在路北山下,曰蓊楼,大树蒙密,小水南流。”
考察组一行来到徐霞客笔下的“蓊楼”,即今天的新楼村,徐霞客当时看见的“大树茂密,小溪南流”景观犹存,如今仍存一座小拱桥,桥下有溪水南流,桥边有座寺庙遗迹。桥上长有两株古树,遮天蔽日,当地人称一株为沙棠树,一株为苦楝树。当地人说,小拱桥和古树都是镇寨之宝,不容侵犯。
据参与考察的文化专家朱平考证,这座古桥建于明代天启年间,寺庙遗址不可考。但拱桥和寺庙却在徐霞客的游记中没有记载,不知何故?
离开“蓊楼”后,徐霞客继续往今天的花溪区马铃乡方向行进。“半里,转而西行,又半里,得一村在北山下,曰马铃寨。路由寨前西向行,忽见路南涧己成大溪,随之西半里,又有大溪(今马铃河)自西峡来,二溪相遇,遂合而东南注壑去。”
在今天的马铃乡马铃村马铃河,考察组一行见到了徐霞客当年描述的“二溪相遇”汇合处。徐霞客查证马铃河由南面和西面而来的两条溪水汇合而成,并流向下游的惠水,与青岩方向过来的青岩河水汇合后流向惠水涟江。
在如今的“二溪相遇”汇合处,山水清秀,风光旖旎,河边游泳者、垂钓者众多。
据了解,在最近数十年来,马铃河流域煤矿众多,河水一度污染不堪,经过多年来的治理,如今马铃河水质非常好,当地人用马铃河流域泉水加工的豆腐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特产。
水车坝已成著名旅游景点
年前的旅行家徐霞客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马铃乡水车坝,当今成了著名的民族风情旅游景点。
徐霞客在游记中说:“于是溯西来大溪之北岸,又西向行二里,为水车坝。”水车坝即今天的水井坝,徐霞客向西行走了两里路,来到水井坝,“坝北有土司卢姓者,倚庐北峰下;坝南有场在阜间,川人结茅场侧,为居停焉。”“坝乃自然石滩横截,涧水飞突其上,而上流又有巨木桥架溪南北,其溪乃西自广顺来。”
游记显示,徐霞客当年在一家川人旅店中吃了饭后,攀上“峻石密丛”的古驿道,朝白云寺方向而去,在白云寺考察了几日。
四月十八日,徐霞客辞别白云寺下山,继续开始他的旅程。他“又西向一里半,出峡;由其北循山东北转,为水车坝道。由其西截坞直行,一里半,有村在北山下,是为谷精(今谷增)。”谷精,即今天的谷中村,谷中村由以前的谷增村和中寨村合并而成。
如今的马铃河沿线一带,已成为贵阳城郊的著名民族风情旅游景点,这一带的景点有马铃河、水车坝、水果采摘园、布依“六月六”文化广场、盐井布依寨、旧院布依寨、风洞、马鬃岭苗寨、老鹰岩苗寨、云中百花园等,经常有游客前来游览。
野鸭塘边野鸭飞
走出马铃河一带,徐霞客“北下甚坦,半里,路分两岐:一从东北行者,从*泥堡、天生桥而达省;一从西北行者,为野鸭塘出平坝道。”“遂从西北下山,一里,抵山下。沿坡陀西行,渐有小水,俱从东北去。二里,复溯水入峡,一里,复陟岭而上,又二里,遂西过野鸭塘。”
徐霞客笔下的野鸭塘,在今天的贵安新区鱼雅村,也是当时从鱼雅前往平坝的古驿道。考察组在野鸭塘处看到,此塘面积约数亩,水深约两三米,塘中间有抽水泵房,是当地人的重要饮用水源和农灌水源。
野鸭塘位于一片田坝下方寨子中,环境优雅,夕阳倒影映入水中,风光独特,常常吸引一些垂钓爱好者前来垂钓。还吸引了不少白鹭、苍鹭、野鸭驻留,它们时而飞翔时而停歇,成为塘边的一道独特风景。
徐霞客还记述:“有堡数十家在南山下,其前有塘潴水,直逼北山,然东西皆高,不知从何而泄。即所谓野鸭塘是也。”
徐霞客所说的野鸭塘水“不知从何而泄”,据当地人介绍,野鸭塘底部有泉水涌出,水经过田坝中的小沟下流后,汇集到田湾最下方的一处消水洞中,进入地下伏流。
徐霞客游历至此,即到达了贵阳和安顺的边界,然后沿着古驿道经平坝进入安顺,再往南经过胜景关,离黔进入云南。
相关链接
徐霞客(年1月5日-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被称为“千古奇人”。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并记有游记,记录观察到的各种现象、人文、地理、动植物等状况。
《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都市新闻记者贾华
编辑高琴
审校肖阳
签发石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