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最深的思念,都藏在悼亡诗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6329464.html

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祭祀土地等。

悼亡诗,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始于晋代潘安。

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悼亡诗三首(其一)

魏晋·潘岳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少年时曾挟弹出洛阳道,妇女们见到他无不为之倾倒,但是,他对妻子的感情却始终如一,可谓情深意笃。

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

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诗中所写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流畅,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也得以广泛流传。从此之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二八(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在《亡妻王氏墓志铭》里说:“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名弗),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于平静语气下,寓绝大沉痛。

公元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

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首词是公元年(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贺铸一生抑郁不得志,年近五十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亡故。重游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作词以寄哀思。

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妻子走后,自己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两人虽早已天人永隔,但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作者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

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旧坟新垄”一句的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之感。

追悼

清·吴伟业

秋风萧索响空帏,酒醒更残泪满衣。

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

君亲有愧吾还在,生死无端事总非。

最是伤心看稚女,一窗灯火照鸣机。

吴伟业少年得志,连捷及第,二十三岁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崇祯皇帝特赐他归里娶亲,娶的就是这位贤淑的夫人。吴伟业当时确实正处在一生之中最幸运的时刻。

但是好景不长。崇祯末年,风云突变,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与吴伟业同甘共苦、分挑重担的正是这位夫人。顺治二年,在清兵铁蹄的驱赶下,吴伟业与夫人携全家百口,在风雨中乘扁舟逃往矾清湖,投靠亲戚,这对于平日居住在高楼深院的贵夫人来说,确是很艰辛,但却支撑了过来。相对平和的日子仅过了两年,郁夫人却离开了人间。这年作者才三十九岁,正是中年丧妻,国破妻亡,对吴伟业的打击实在太大了。

人虽亡去,但岁月流逝而留下的痕迹依然历历在目。“辛苦共尝偏早去,乱离知否得同归。”这一字一句都饱含着无穷的辛酸,确是他们共同经历劫难之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从郁夫人之死,联想到自己在明亡后,未能以死殉节,实有愧于君亲。他痛感悲哀的是江山易主、人事皆非,因此,这首悼亡诗与一般悼亡诗有所不同,除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悼念外,还将自己的身世之感、家国之痛融进诗句里,诗的内容早就超出了悼念亡妻的范围,无疑扩大了诗的社会意义。

这首诗语言未多加修饰,也不用典,但由于感情真挚、浓烈,十分动人。

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清·纳兰性德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两人无论门第还是颜值,抑或才学,都挺匹配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妻子去世后,他在双林寺给亡妻卢氏守灵一年。

妻子去世的沉重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开至极盛的爱情之花,骤然遭遇风吹雨打,跌落枝头,旁人看了只会惋惜几句,只有精心呵护它的人才能感受到切肤之痛。

扫描或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