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专访国研中心 [复制链接]

1#

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以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目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静编辑顾佳贇

6月24日,贵州龙里县县城一角(杨文斌/摄)

*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跃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年辉煌,中国何以走出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世界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中国式探索?近日,本刊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刘云中,解读相关问题。

刘云中

人民城市

《瞭望东方周刊》:*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哪些方面的突出成就?

刘云中:首先是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54.49%提高到年的64.72%,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35.93%提高到年的4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收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目标顺利实现。

其次,城镇化空间格局持续优化。“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形成了“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大中小城市-县城-特色小镇”统筹发展的城镇空间结构。

第三,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十年来,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巨大进展。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年的2.81下降到年的2.50,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家用电脑差距由年的51.5台下降到38.6台,电冰箱差距由年的16.3台下降仅有0.7台。

第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和*策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除少数特大和超大城市外,其他城市均已取消落户限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逐步推行,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

《瞭望东方周刊》:十年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跃升,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突出表现在哪些层面?

刘云中:一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围绕人民群众需要、贴近人民群众生活、服务人民群众利益,以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为目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二是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治理,扎扎实实办好一件件民生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才能让市民充分体会到“人民城市”的温度,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是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以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重点,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住房条件、支付能力,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以保障性租赁住房,助圆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梦”,以公共租赁住房,为城镇住房、收入困难家庭兜底保障,以共有产权住房,帮助部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家庭购买共有产权住房。

四是坚持“人民城市”的理念,探索中国特色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得益于在土地制度、人口流动、城市治理、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制度优势,中国有效避免了其他国家在城镇化中出现的贫穷、失业和贫民窟等共性问题。

成就突出

《瞭望东方周刊》:十年来,我国在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哪些突出成就?

刘云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城市宜居度大幅提高。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开展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让城市再现青山绿水,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人民生活质量。由此,在全国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基本消除了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

加强城市防灾减灾等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安全韧性。包括建立城市风险管理清单制度,开展房屋建筑和市*设施普查和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借助建设城市动态数据库,提高城市灾害评估的准确性和效率。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75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的试点。整治完成了60个重点城市排查出的个易涝积水区段,系统治理城市内涝。突出社区在韧性城市中的基础地位,激活城市的社区韧性,把社会风险、建筑安全等问题通过韧性社区的建设,在基层就增强城市韧性。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年)》专节规划了“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各部门从不同角度,如城市大脑、信息惠民等多方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全国智慧城市试点超过了个。

彰显城市文脉。城市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的融合,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过漫长的沉淀发展,形成了一个城市的公共记忆。我国的城市历史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共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个、中国传统村落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余片,确定历史建筑5.95万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综合、最完整、最系统的载体。

《瞭望东方周刊》:*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做出了哪些探索?

刘云中:一是科学化。充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通过科技赋能,打好城市治理的基础技术平台。全面启动国家、省、市三级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构建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一张网”,建立用数据说话、决策、管理、创新的新机制。

二是以人为本。城市治理彰显把群众切身利益放在首位的发展理念,形成城市治理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氛围,城市治理的成效体现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方面,城市治理的效果好不好主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

三是制度化。包括完善机构设置,国家、省、市、县四级城市管理架构基本建立,住建部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各省份也明确了城市管理主管部门,市、县普遍实现机构综合设置。制定法规标准,例如《城市管理执法办法》等颁布实施。加强队伍建设,推行城市管理执法行为规范,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未来趋势

《瞭望东方周刊》:面向未来,中国城镇化正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十四五”时期,中国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有哪些重点,将体现怎样的趋势?

刘云中:“十四五”期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都将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有望缩小,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未落户常住人口。主要任务有: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通过稳妥有序的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一视同仁,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提升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水平,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变革城镇观,树立城镇功能地域实体观,建立城镇生活圈的统计划分标准。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聚焦空间治理、社会治理、行*管理、投融资等领域,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县域为基本单元、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为突破口,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策体系。

完善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场体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强化住房的居住功能,弱化它的经济功能。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实现真正的精准保障,让真正需要住房但支付能力不足的家庭能够得到*府的保障性住房的支持,能够落脚到城市里来。完善住房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租赁住房,让这些新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没有能力购买自己的产权住房的时候,有一个合法的、和谐的、安定的居住场所。

这十年来,中国不仅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创造了由乡村中国向城市中国嬗变的人类奇迹,而且探索了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个性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沿着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继续前行,就能以更科学的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更新以及城乡融合格局绘就更加美好的现代化中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