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水利扶贫润物无声 [复制链接]

1#

中工网讯(中工网记者蒋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涉及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的15个地(市、州)、91个县(市、区),是全国14个片区中扶贫对象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所辖县数最多、民族自治县最多的片区。

在水利部等国家部委的支持下,地处石漠化片区的贵州省在全面完成深度贫困县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基础上,全面推进水利、电力、通讯等巩固提升,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配套,不断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

而让这一地区的人民喝上放心水,为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则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工作。

取来水,还得管好水

“管了18年水,现在账上还有14万元的结余。”11月17日,贵州黔南州安顺市龙里县高坪村,70岁的管水员陈光明举着3本存折不无自豪地告诉中工网记者。

3个管水员,一个开户,一个负责设密码,一个保管,确保管好水。

过去,高坪村长期缺水。陈光明印象最深的,是只能找地势低的地方挖坑,等着渗水或是积蓄雨水。“全村有两三个渗水井,水是浑的,挑回家后还得静置澄清才能用。”他说,那时候水坑边24小时都有人排队取水,夜里人少,大家开玩笑说像是在站岗。

还有一个办法是去隔壁的贵定县古汪村担水,来回要一个半小时。山路颠簸,一担水担到家最多还剩半担。“所以重劳动力得留在家担水,不能外出打工。”陈光明说。

10多年前,村民罗国银一家四口的生活用水都靠他去担,每天两次。“原来都没人愿意嫁到我们村,因为要担水。”他说,正因为水贵如油,大家都很珍惜,全家洗脸都是一盆水轮着用,人用完了再喂牲口。

年,罗国银的父亲在贵定县发现一处水源。年村民自发捐资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凑足了元占用费。此后,县水利局从人均元“渴望工程”项目资金中筹措了20万元建设饮水工程。年7月,高坪村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为保障长期饮水,高坪村20位村民代表成立了管水委员会,推行村民自治管水模式。他们推选责任心强的3位村民担任管水员,分别负责抄表收费、账务管理和维修工作。

“打江山易,保江山难。引来了水,还要把水管好。”陈光明说,第一批3名管水员除了他,还有罗国银和刘启豪。村里给他们每人每月支付30元的工资,但陈光明没要,因为“收来的钱还不够发我们工资的”。

到年,陈光明才开始拿管水员工资。

不再需要劳动力“担水”的高坪村,有越来越多人走出大山去打工。罗国银30岁的儿子就在浙江打工。

“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把管水制度写入村规民约,把管水责任落实到人,高坪村走出了一条管好水的路子。”龙里县水务局河库中心副主任戴树珍说,18年来,高坪村除了婚丧嫁娶,每户月用水量都控制在8吨以内。

据黔南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斌介绍,黔南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地域80%以上为喀斯特地貌,“有水难存”成为普遍问题,许多地方穷在水上、难也在水上。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黔南州共争取中央、省级水利项目资金多亿元,涉及骨干水源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16类项目。“这是水利扶贫开发资金投入最多、建设成果最多、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十年,为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斌说,目前全州.2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已达到现行脱贫攻坚饮水安全供水保障标准。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长期以来,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普遍存在“建而不管、管而不善”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黔南州年在全省率先出台《黔南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全面推动全州农村饮水安全规范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确保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先后创建龙里县“三个三”农村管水模式、贵定县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惠水县“一带三补”等良性运行管护机制。

记者从水利部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已收费工程占90.3%,千人以上工程水费收缴率95.5%,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逐渐形成。

12共2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