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龙里刺梨,云贵高原上的水果之王,VC [复制链接]

1#

巍巍苗岭,集聚物华天宝,黔山秀水,滋养异果奇。

刺梨一一种在夜郎山国遍地生长的野果,史书夸赞它无与伦比的珍贵品质;布依姑娘的一曲《好花红》展现了民族文化的质朴、明媚和秀丽。

龙里刺梨以其个大籽稀、肉厚汁多、酸涩回甜、营养丰富,戴上刺梨桂冠,人们对刺梨充满感情,文人雅士对刺梨情有独钟,专家对刺梨如痴如醉,商人业主以刺梨为产业。

刺梨,云贵高原上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地理环境

龙里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北部,面积平方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45-°15”,北纬26°10-26°49。县境地处苗岭山脉中段,属黔中隆起南缘,有长江和珠江水系支流分水岭两段。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中部隆起,地貌类型主要有台地、丘陵、山地、山原、盆地。海拔一般在-米。层峦叠嶂、深溪幽壑,台地隆起、盆地遍布。龙里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沛,降雨丰富,清新舒适,宜游宜居。民谚:“四月八,冻杀鸭。”“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九月重阳,移火进房。”“寒露油菜霜降麦,立冬油菜种不得。”说明这里气候复杂多变。龙里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土、石灰土、草甸土、水稻土,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烤烟、油菜和蔬菜、水果、中药材等。年,龙里县林业用地面积公顷,森林覆盖率为%。天然植被大致分为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灌丛、灌丛草坡、草坡6种。地方树种有多种,常见野生药用植物余种,曾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12种。年,龙里县古树名木调查统计有银杏、南方红豆杉、短叶十黄杉、榉木、香果树等21种株。有龙架山国家AAA景区、猴子沟省级风景名胜区、喀斯特高山台地大草原等旅游景点和成为省城绿色屏障的万公顷集中连片森林。中谚云:“花溪的辣角,青岩的醋,谷脚的刺梨,容口滩的地萝卜。”

文化背景

龙里县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布依族和苗族,约占总人口的40%。县境有“中华布依族歌谣生态研究基地”。在刺梨花盛开和果实成熟的季节,也是四月八斗牛节、六月六、七夕情歌节等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时间。民风淳朴,热悄好客,无论平时待客或筹办酒席,客人对菜肴无苛求,对酒则必须管够,主人一定尽力满足,主客一醉方休。

刺梨的历史渊源

目前所见记载刺梨的文献,最早者为成书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年)的《贵州通志》:“刺梨:野生,干如蒺藜,花如茶蘼,结实如小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炼之可以为膏,各郡俱有,越黔境乃无,有重胎者,花甚艳,可艺为玩。”

乾隆三十年(年),赵学敏所撰《本草纲目拾遗》中,据《宦游笔记》记述了刺梨的形状和用途。此时,贵州的刺梨已记载于全国性的文献了《本草纲目拾遗》云:“刺梨形如棠梨。多芒刺不可触。味甘而酸涩,渍其汁,同蜜汁之,可作膏,正不减于梨也。花如夏,实如耿。花有单瓣重台之别,名为送春归,密繁英,红紫相间。植之园林,可供玩赏。独黔中有之,移之他境则不生。殆亦类昙花之独见于南演耶。食之已闷,消积滞清代谢圣纶辑《滇黔志略》,引陈鼎撰《滇黔纪游》生动地记述了贵州少数民族少女进城卖刺梨的风情:“刺梨…·每冬月,苗女子采入市货人,得江、浙、楚、业客买之,苗女喜曰利市”,得佳客交易也。本省人为之买,则倍其价。江南人或物色之,则举筐以赠,曰‘爱莫离”。爱莫离者,华言与你有宿缘’也。或有调戏之者,则大怒曰‘落勿浑”。落勿浑者,华言没廉耻’也。所谓物色之者,非有他意也,乃婉容愉色以问其出处,故喜悦也。”可见刺梨成为商品由来已久。龙里!刺梨在古代就有了栽种,与省城贵阳接壤的地方至今仍保留有原始刺梨林,如今贵阳市大街小巷仍有商贩叫卖龙里刺梨。

刺梨为贵州高原特产,其品质无与伦比。如中华民国时期《贵州通志·风土志》引贝青乔《苗俗记》道:“刺梨,一名送春…他省名野玫瑰,皆花而不实。惟外中如安石榴而差小,味甘微酸“…”可见,尽管刺梨产地较广,其品质却当以贵州为中心和代表。

名声远扬的贵州刺梨酒

贵州刺梨酒不但古已有之,而且质量好、名气大。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贵阳市指南》中,有《贵阳市的衣、食、住、行》一文记载“黔酒与黔茶”,将刺梨酒与茅台酒并列为黔中中好酒,还预示了这两种酒的光明前景:“茅台驰名天下已久,只以装置未善,交通不便,无以应四方之求……·除茅台外,黔省尚有特产之剌梨酒。刺梨酒之佳者,味可与白葡萄酒相颉顽·…射,…然叙述黔酒特点…分叙叙如吹次…刺梨最大之销量,厥为造酒,刺梨晒干后捣去其子,以与制就之糟料同烤,果与酒糟掄和,遂成为消洲之刺梨酒,酒味香而略涩,佳者其味若白葡萄酒,黔人称其有舒气消食之功……其多年陈酿,酽如胶质,以新酒和而饮之,芳香沁人心脚,惟多系备以自用,不易购得。将来本省酒业,若能专设酿厂,力求改造,则刺梨酒发展之前途,仍属未可限量。”

文化积淀

刺梨虽为山间田野之物,但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颂之,民间歌手也经常歌咏明末清初贵州著名诗人吴中蕃《敝帚集·刺花》:“才沾无寸土,到处遂相牵。不觉春将老,还凭态逞妍。终嫌芒刺手,颇怕叶漫天。蜂蝶狂争闹,宁知异蕙荃?”清代西南巨儒莫友芝《刺梨》:“芒果说山,循名欲把疑。形模难适眼,风味竟舒眉。品以经霜别,芳缘入酿奇。不须忙采摘,但就菊花期。”清道光年间著名诗人吴嵩梁《香苏山馆诗钞》有《刺梨花》:“嫩朵繁枝剧写道:“新酿刺梨邀一醉,饱餐香稻愧三年。”可伶,乱山深处马蹄前。水西已悔寻春晚,孤负青旗买酒天。”又《还任黔源》“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树,哪朵向阳哪朵红。”歌曲情感质朴、委婉动听、形象鲜明,聚集了布依族民歌精华,浸透着民族的思想感情,代表着明媚、柔和、秀丽的民族风格。这首著名的贵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红》,以其独特的形象、优美的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是国内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已成为贵州的骄傲象征。《好花红》先后收入《布依族文学史》和《全国民歌选集》。贵州黔南常年举办“好花红艺术节”,贵州省布依学会还把《好花红》定为布依学会会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