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我来到了凉水村,那个时候,村寨里还是泥巴路和破旧的房屋。整个凉水村有三个小村,共有贫困户户,有一个小村还是深度贫困村,脱贫压力非常大。
我们按小村成立了三个尖刀班,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每户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帮扶措施。同时,稳步开展三改、串寨串户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我们每日早出晚归的辛勤付出,让凉水村有了不小的变化。泥巴路铺上水泥后,老百姓走在路上,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了。贫困户家有了新厕所、新厨房后,居住环境也好了很多,脱贫质量也跟着提高了。帮贫困户搬床垫年10月,龙里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7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我的扶贫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了。当我收拾好行李准备离开时,我的鼻子一阵酸涩。原来,自己对这个地方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村里虽然脱贫了,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于是,我主动申请,留下来继续驻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脱贫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让已经脱贫的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脱贫攻坚期间运送修路材料年,我自筹资金余元,购买紫山药种子和套管,通过互联网学习套管横向栽培技术,在村里种下了2亩紫山药。经过近6个月的艰辛管护,紫山药取得了很好的收成。每亩地的产量近斤,按照市场价10元/斤销售,除去成本,一亩地的净收入近2万元。对比传统玉米种植,紫山药直观丰厚的经济收入,为我们接下来的推广种植奠定了基础。
年,我开始发动群众参与紫山药种植,在去年试种的基础上,有25户群众参与紫山药种植。种植规模从去年的2亩扩大到余亩,总产量达30万斤,通过“线下+线上”的销售模式,总产值近万元。参与紫山药种植的脱贫户,在这一年都大幅度提高了年收入,开始从脱贫走向致富。收购商收购紫山药如今,走在凉水村里,整洁干净的小道将村里的凉亭与通组路连接起来;路边的水池,一条条小鱼在水里快乐地游来游去;附近的假山与远处的青山遥相呼应,和着周边潺潺的水声;凉亭里的村民,就着这宜人的环境,唱起了阵阵山歌,形成一道和谐别致的乡村风景。这个时候,我再回想起曾经辛勤奋战的每一个日夜,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通讯员张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鹏整理编辑孙文竹编审尹长东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