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里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脱贫故事龙里谷脚老杨脱贫记天眼 [复制链接]

1#

家住龙里县谷脚镇谷冰村的杨继林今年49岁,村民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杨”。说起老杨曾经的生活,可以用“步履维艰”来形容,一家人就靠他一个人打零工度日。可现如今,老杨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仅搞起了养殖,年收入可达15万元,下一步还打算开农家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改变?这还得从年说起。

老杨用木板为鱼池做造型

年,老杨的儿子杨开奇是初三在校生,妻子袁秋兰在家中操持家务,一家子的经济重担就落在老杨一个人身上。因缺乏专业技术,老杨只得靠在附近工地打零工获取微薄收入。同年,经过村民代表大会一致表决,老杨被评为贫困户。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村支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老杨开始养殖蜜蜂、能繁母猪,种植马铃薯,恰巧老杨的帮扶责任人龙光琼是谷脚镇农林水农技专家,经过她的技术指导,老杨饲养的蜜蜂和母猪成效好,种植的马铃薯产值高,年,老杨家的人均年收入是元,达到国家标准,顺利脱了贫。

忙完活,老杨坐在干净整洁的家中看电视

年,谷脚镇为推动产业项目发展,通过组织农技志愿服务队定期下村开展技术服务,以实现短期产业与长期产业的有效链接。老杨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发展起了生猪养殖。

“以前农村养猪都是草圈饲养,一两头猪从年初养到年尾,经济效益并不高。”老杨意识到,得打破这种模式。

村庄一角

在农技志愿者的帮助下,老杨增加养殖数目到5头,并建起了卫生圈舍,在菜地里种植黑麦草、紫花、苜蓿作为喂养原料,每天定期打扫圈舍卫生,开展疫病防治,大大降低了生猪病死风险。5头母猪轮流下仔,一年下来能产8次猪仔,一窝猪仔十来个,按小猪崽市场价元每头来算,年收入近10万元。

在渐渐掌握养殖核心技术之后,老杨发展生猪养殖的信心越来越足,现在,他已将生猪养殖数目增加到10头,今年年底收入预计达15万元。

用水方便

年,在谷脚镇“三改”工作的推动下,老杨获得改厨和改厕资金共元,将原本卫生条件差、摆放凌乱的厨房厕所改造得干净整洁适用,日子越过越有模样。

为了响应村支两委开展示范村寨建设的号召,老杨带头将河道里的鹅卵石作为装饰房前院落的原材料,在院落里栽种花草树木,又着手改造房前撂荒空地,用来修建鱼池。

对于修鱼池,除了能美化村庄环境,老杨还有自己另一番打算。

“我们谷冰村水资源丰富,经常有游客到村里徒步旅游,我把鱼池修好后,想养殖冷水鱼,逐步发展特色农家乐。”老杨说。

走在3米宽的硬化路

在谷冰村,还有很多村民和老杨一样,从改变传统农作物种植到发展冷凉蔬菜种植,再到自主发展产业,从行动上的带动到思想上的发展,谷冰村村民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推动下,稳步迈入脱贫增收新生活。

通讯员 刘秀丽陈凤雅

编辑 汪月明

校对 张 锟

责编 李平柱

编审 潘希来

监审 王 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