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莫如斌,是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纪委监委派驻龙山镇新水村的一名驻村干部,惟愿四年青春无悔,只盼新水旧容换新颜,在结对帮扶村的四个年头,简单而又复杂的脱贫攻坚工作倾注了很多我们驻村帮扶干部的汗水和泪水,一路走来,我们一起蜕变。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回眸年8月,在龙里县兴龙广场举行的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所有增派干部在*旗下庄严宣誓后,肩负使命,背着行囊,迈步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线进*,这便是我人生的又一次转变。
以“敷”变“俯”,向群众讲解*策
“我不知道什么是‘四有’,要说有哪家没有,不管你是哪一级的干部,反正我家就没有厕所,我家就要改,不仅要改,你们还必须给我家补助。”这是我刚到驻地的第二周,在辖区实施“三改”项目宣传发动群众现场,新水七组群众彭发珍与我发生争执的一幕。这一幕,让从未在农村开展过工作的我陷入两难,一是群众不满意,项目无法实施,二是工作做不走,没法向上级交代。
初到结对帮扶村时,总以为自己是县派干部,百姓都会给个面子,都得听我的,接到上级的文件精神,熟读、背熟或照本宣科敷衍群众即可。然而,刚进村就碰了满脸的灰。
经过与群众沟通交流和反思后,慢慢做通了群众的工作,让我对驻村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全面调整,每接到一个工作指令,都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群众耐心地解释,让后来的驻村工作得到高效、顺利地开展。
“你是我见过变得最快的,也是和群众最合得来的。”这是驻村工作刚开展一个月,新水村七组*员冯有金对我的评价。
以“职”变“质”,让村庄旧容换新颜
“刚开始像是城里人,几年下来就跟我们一样了,集体的事是他的事,群众的事也是他的事。”这是贫困户冯仕琴对我的评价。驻村不久,发现自身知识溃乏,我便采取自学和向身边人学的方式,研究农村房屋装修及建设、园林设计等有关知识,努力让自己变成“万精油”,涂抹在群众需要的地方。
“老莫,我家在修化粪池,请你来帮忙参考一下。”“莫组长,我们准备在寨门口修一个景观石,你过来出哈主意。”“我想在家发展点中药材种植,你见多识广,过来指点一下”……,驻村以来,每周都会接到群众的“邀约”电话,无形中让各村各寨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三路三改”到乡村环境整治,从“三能两创”美丽乡村建设到农村产业发展,我都尽心尽力。
年来,协助新水村完成改厨改厕22户,危旧房整治5户,危旧房改造10户。同时,对串寨、串户路基础设施进行扩宽、硬化,共修建通组路米、联户路米、独户路.6米。年,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拆除老旧房25栋,拆旧翻新14户,修建花池米,污水沟整治余米。年,组织全村群众集资完成各自然村寨寨门景观、齐心亭、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村居环境得到合理改善。年,申请到34.5万元对新水苗寨组米防洪大沟进行维修、清理及对各村寨进行绿化,让全村面貌焕然一新。
“他就是我们的邻居,哪家有大无小事他都在。”这是新水干坝组龙兆棋对我的评价。多年来,我把驻地当成自己的故乡,身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群众困难我帮忙,渐渐地我和大部分群众成了朋友。
以“组长”变“股东”,促进产业发展
四年来,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不断完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产业发展却始终是驻村干部一个最大的心结。年,新水村群众在发展核桃、黑色食品种植失败后,对发展产业产生了畏难情绪。为鼓励群众重拾发展产业的信心,我个人出资支助与其余4名大户、群众一起在谋划着发展亩的辣椒种植。经过一番辛苦奋斗,.2亩辣椒种植基地终于在新水村成功落地,贫困群众在辣椒种植基地累计务工个,累计获得劳动报酬00元,户均增收元,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务工收入。同时,让群众看到了产业发展胜利的曙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袁鹏整理
编辑 徐微微
编审 田旻佳 施昱凌